• <strike id="g82aa"><input id="g82aa"></input></strike>
  • <ul id="g82aa"></ul>
  • 驅動器共模電流路徑與數學模型分析

    2023-09-08 15:04:59 來源:本一可靠性 ReliabilityOneS

    1.概要

    工程上常用關鍵路徑分析法進行EMC問題的分析與排查手段,簡單高效,適合大部分場景,但缺乏細致的過程路徑分析,許多文獻也是從仿真和基本路徑的關鍵點進行。本文從實際應用工況下,從工程測量維度和電路等效數學模型基礎上,可方便的進行路徑的詳細分析,不需要復雜的仿真建模,相比傳統的關鍵路徑分析法,更能定性定量的進行分析。


    【資料圖】

    2.驅動器的組網示意圖

    主站PLC通過CAN通訊控制驅動運行,電機端的編碼器進行速度與位置檢測結合算法控制驅動器;電源給驅動器和PLC供電;CAN通訊線為非屏蔽線纜;編碼器線纜為屏蔽線纜,屏蔽層雙端接PE網絡;電機驅動線UVW/PE為四芯非屏蔽線,PE線一段連接驅動器散熱器端,另一端電機PE端;

    組網示意圖

    3.驅動器工作模式

    為了分析方便,驅動器的PWM工作在000或111狀態,此時的共模干擾最大,是由三個管子疊加的dV/dt產生。其他工作模式(001~110),共模電流為是由兩個管子疊加dV/dt產生;

    本文以000或111狀態進行分析,干擾特性可參考以往發布的文章“驅動器干擾源特性分析”。

    4.傳統主因干擾源路徑分析

    基本假設:電源端進行去耦,相比驅動器側輸入阻抗,屬于阻抗失陪,輸入側電源線中的共模電流很小,本文進行忽略;

    路徑示意圖

    分布參數簡介:

    Cx/Cy為XY電容;Cdc為內部開關電源的儲能電容;Ccandc為CAN電路側電源電容;Cendc為編碼器側電源電容;Zcan為CAN通訊差分線阻抗;Zen為編碼器差分線阻抗;Cplc為PLC側電容;Cencoder為編碼器側電容;Cmotor為電機繞組對機殼的分布電容;Cs1為PLC對PE的集中分布電容;Cs2為編碼器對電機機殼側集中分布電容;Cs3和Cs4分別為編碼器屏蔽層與電機線PE線對PE的集中分布電容;Cs5位UVW點對PE的集中分布電容;

    5.新方法路徑分析

    5.1逆變橋電路等效

    因PWM工作在000或111狀態,可將三相橋臂等效為一個橋臂,等效噪聲電壓近似等于3*dV/dt。

    5.2上橋下降沿和下橋上升沿的路徑與方向分析

    上管下-下管上路徑和方向示意圖

    5.3上橋上升沿和下橋下降沿的路徑與方向分析

    上管上-下管下路徑和方向示意圖

    5.4一個開關周期下的共模電流路徑分析總結

    (1)上橋下降沿和上橋上升沿的條件下:

    UVW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外;CAN通訊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外;編碼器信號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內;

    (2)上橋上升沿和上橋下降沿的條件下:

    UVW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內;CAN通訊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內;編碼器信號線的共模電流流向向外;

    6.共模電流流向分析原因分析

    6.1 基本假設

    上管電壓源V1,下管電壓源V2;V1分析時,V2等效為內阻;V2分析時,V1等效為內阻;等效電壓源的正極為開關過程的電壓正差值(例:上管的toff→ton:M點電壓由0電位→DC+電位,dV/dt為正);

    6.2上管下分析路徑分析

    6.3下管上路徑分析

    6.4 上管上路徑分析

    6.5 下管下路徑分析

    7.數學模型分析

    7.1上管下條件下阻抗分配

    7.2上管下條件下等效電路

    7.3 簡化電路數學模型

    通過簡化電路數學模型,可以更好的定性與定量理解各種措施的原理。也能通過等效數學模型,進行更多新idea構想,能夠彌補傳統主因路徑分析缺點。

    8.總結

    基于工程測量維度和電路等效數學模型基礎上,通過實際驗證,在多線纜系統組網條件下,共模電流的分析精度在20mA以內。

    標簽:

    上一篇:電動機控制電路圖分享
    下一篇:最后一頁